惊蛰刚过,竹艺学院的后山突然冒出片新竹,竹节上竟都带着淡淡的金色纹路,像有人用镇魂珠的碎屑撒过。陈砚蹲在竹丛前细看,发现每根竹节的凹槽里都藏着个极小的字,连起来是“四海同春”——是沈砚秋的笔迹,这孩子总爱用竹刀在新竹上刻些念想。
“师傅,您看这竹芽!”林溪举着相机跑过来,镜头对着株刚破土的竹笋,笋尖顶着颗晶莹的露珠,露珠里竟映出座竹楼的影子,和学院的主楼一模一样。
陈砚心里一动,这是竹灵显影了。爷爷的竹篾册里说,只有汇聚了万千念想的地方,竹子才会显影,映出人心底最真的期盼。他让林溪把露珠的照片洗出来,贴在念想墙上,旁边写着“竹知人心”。
没过多久,照片在网上火了。有个旅居海外的老华侨看到照片,特意坐飞机回来,说要在学院捐座“思源亭”,亭柱用两岸的楠竹合抱而成,亭顶铺着竹艺坊编的青瓦,让所有来的人都记得“饮水思源”。
“我爹当年就是坐着竹筏离开大陆的,”老华侨摸着新竹,眼泪掉在竹节上,“他总说,竹筏能载着人走,却载不动心里的根。”
陈砚听得心酸,让沈砚秋设计亭柱的雕刻,把老华侨父亲的故事刻在竹上。沈砚秋连夜画出图样,亭柱上刻着艘竹筏,筏上的人望着大陆的方向,筏尾拖着根长长的竹篾,像根扯不断的线。
开工那天,老华侨带来了包家乡的泥土,撒在亭柱的地基里:“让这竹子喝着家乡的水长大,就不会忘了根。”
陈砚想起后院认养的那些新竹,突然觉得每棵竹子都是个念想的容器,装着游子的乡愁,藏着两岸的牵挂,还有无数人对团圆的期盼。他让徒弟们在每棵竹下埋了小块家乡的泥土,从黑龙江到台湾海峡,从帕米尔高原到东海之滨,让竹根在地下交织,长成片看不见的“中国地图”。
春杏从法国回来时,带了个法国姑娘,叫苏菲,是她的学生,痴迷中国竹艺,非要跟着来学编竹篾。苏菲的中文说得磕磕绊绊,却能准确叫出每种竹的名字,编起竹篮来,手法竟比有些本地徒弟还熟练。
“她第一次见我的竹雕,就说这竹子会说话,”春杏笑着翻译,“说要把这门手艺带回法国,在巴黎建个竹艺馆,让更多人听见中国竹子的声音。”
苏菲举着刚编好的竹蜻蜓,用生硬的中文说:“竹子,世界的。”
陈砚被逗笑了,递给她片镇魂竹的竹心:“带着这个,就像带着整个竹艺坊的念想,走到哪都踏实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