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67章 三一同归(67)(2 / 2)

苏菲把竹心放进贴身的口袋,突然对着竹楼深深鞠了一躬,说要拜陈砚为师。陈砚没立刻答应,只让她先学劈竹——三个月内劈不出“千层篾”,就没资格做陈家的徒弟。

“千层篾”是爷爷的绝技,能把一根竹劈成百张薄如蝉翼的篾片,每张都能透光,却不断不裂。苏菲学得极认真,手上的水泡磨破了又长,缠着布条继续劈,眼里的光比春杏当年还亮。

沈砚秋看着她,感慨地说:“这手艺真像条河,源头在咱这儿,流出去,就成了世界的河。”他最近在整理两岸的竹艺图谱,打算编本《中华竹艺大全》,说要让后人知道,这门手艺有多博大。

入夏时,思源亭落成了。亭柱上的竹筏在阳光下泛着光,筏上人的眼神望着远方,却总也离不开身后的大陆。老华侨剪彩时,特意请了竹艺坊的孩子们来唱童谣,唱的是王婆小时候听的调子:“竹儿青,竹儿长,长到台湾接爹娘……”

歌声飘在竹林里,惊起一群白鹭,在亭上空盘旋,翅膀掠过竹尖,像在给这团圆的日子跳舞。陈砚看着亭下汇聚的人群,有大陆的,有台湾的,有黄皮肤的,有白皮肤的,突然觉得爷爷当年栽下的那三棵楠竹,如今真的长成了片能遮风挡雨的林子。

秋分时,《中华竹艺大全》出版了。沈砚秋带着样书回了趟台湾,在台北举办了签售会,来的人排了三条街,有白发苍苍的老者,也有背着书包的孩子,手里都捧着祖辈传下来的竹器,想让沈砚秋鉴定是不是“陈家手艺”。

“他们不是来买书的,是来认亲的,”沈砚秋在电话里说,声音哽咽,“有个阿姨抱着只竹制的婴儿床,说这是当年她父亲从大陆带来的,床板上刻着‘平安’二字,和您家竹柜上的刻字一模一样。”

陈砚握着电话,望着窗外的思源亭,突然觉得那本大全不只是本书,是座桥,用竹丝搭成的桥,让失散的亲人能顺着桥找到彼此,让断了的念想能借着桥重新连接。

苏菲终于劈出了“千层篾”,薄得能透过篾片看书上的字。陈砚正式收她为徒,给她取了个中文名字叫“苏念竹”,说要让她永远记得,念想如竹,坚韧不拔。

苏念竹拜师那天,特意编了只竹制的地球仪,比皮埃尔带走的那只更精致,竹丝编的经纬线上,每个国家的位置都刻着当地的竹艺特色。“这是我的拜师礼,”她举着地球仪,“竹艺是中国的,也是世界的,就像这地球仪,转来转去,终究是一个整体。”
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
举报本章错误( 无需登录 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