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66章 三一同归(66)(2 / 2)

老和尚走后,陈砚把《安魂经》放在竹楼的藏书阁里,旁边摆着爷爷的竹篾册。他突然想给阿瑶做点什么,便取来那三棵楠竹的余料,编了只小小的竹灯笼,灯笼上刻着镇魂寺的莲花,里面点着用竹灵汁做的灯芯,能长明不熄。

他让狗剩撑竹筏把灯笼送到迷踪林外的河边,看着它顺着水流漂向林子深处,灯笼的光在水面上投下片暖黄的光晕,像颗跳动的星子。

“阿瑶,安息吧。”陈砚对着河面轻声说,仿佛能看到那个穿红衣的小姑娘坐在树杈上,对着灯笼笑,手里的镇魂珠亮得像初升的太阳。

没过多久,春杏从城里带回个好消息——她的竹雕作品入选了国际艺术展,要去法国参展。林溪帮她做了英文介绍,把竹艺坊的故事写得详详细细,连狗剩鱼篓上的小圆孔都特意标注了“怜生之念”。

出发那天,全村的人都来送她。王婆往她包里塞了红糖馒头,说要让洋人尝尝咱乡下的味道;狗剩把自己编的竹制画笔给她带上,说要让她画出最好的作品;陈砚则给了她那本《安魂经》,说在外若遇烦心事,念念经就踏实了。

春杏抱着大家送的东西,眼泪掉了一路,说等回来就把国际展的奖杯放在博物馆里,和爷爷的竹篾册作伴。

春杏走后,林溪的网站搞了场“云竹展”,把竹艺坊的作品拍成照片放在网上,还直播编竹器的过程。有个海外的华侨看了直播,特意打来电话,说想定制一百只刻着家族纹章的竹箱,让海外的子孙都记得自己是中国人。

“这哪是订竹箱,是订念想呢。”王婆听了,感慨地说,“当年我娘总说,人走得再远,根也得留在土里,不然风一吹就散了。”

陈砚深以为然。他带着徒弟们连夜赶工,在竹箱上刻了些常见的家乡景致——老槐树、竹筏、竹楼,还有后院的新竹,让每个箱子都像个会讲故事的匣子。

竹箱寄走那天,林溪收到了春杏从法国发来的照片。照片上,她的竹雕屏风前围满了人,屏风上刻的那条河、那艘竹筏,还有岸边的竹楼,在异国的灯光下,竟显得格外亲切。春杏在照片下写着:“他们说这是有灵魂的艺术,我说这是家的样子。”

陈砚把照片打印出来,贴在竹楼的墙上,旁边是爷爷栽楠竹时的照片,两张照片里的人笑得一样踏实。
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
举报本章错误( 无需登录 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