陈念台蹲在龙舟旁,用蜡笔在船身上画小人——左边的小人戴斗笠,右边的小人扎头巾,手拉手站在两岸竹下。春杏把儿子的画拓在竹片上,刻成小小的竹牌,挂在龙舟的桅杆上,像串跳动的音符。
端午节当天,蒸笼掀开时,满院子都飘着粽子的清香。那只老兵包的“团圆粽”被摆在最中间,解开粽叶,里面的糯米竟天然形成了个“和”字,引得众人连连称奇。
“这是天意啊,”王婆双手合十,“老祖宗都看着呢,谁也别想把咱分开。”
吃粽子时,老和尚带着镇魂寺的僧人来了,还带来了用镇魂竹做的“平安符”,符上刻着“两岸一心”。“寺里的镇魂珠最近特别亮,”老和尚笑着说,“大师傅说,这是因为两岸的念想越来越近,珠子都跟着高兴呢。”
陈砚把平安符分发给众人,台湾姑娘们把符塞进香囊,大陆的徒弟则系在竹制的龙舟模型上,说是要让平安符跟着龙舟,漂遍两岸的江河。
入夏后,两岸竹艺联合推出了“竹语传情”项目——让两岸的孩子用竹片写信,再用竹制的信封装着,通过竹筏漂流和邮寄的方式交换。第一批信件寄出那天,陈念台在竹片上画了棵大大的两岸竹,左边写“爸爸在台北”(沈砚秋常去台北出差),右边写“妈妈在大陆”,中间画了个大大的爱心。
春杏把信装进竹制信封,信封上刻着“家书”二字,封口处用竹丝编了把小锁,钥匙是片小小的两岸竹叶子。“这锁只有用心才能打开,”她告诉儿子,“就像两岸的牵挂,只有真心才能懂。”
信件寄出半个月后,收到了台湾孩子的回信。有个叫林思中的小男孩在竹片上画了艘竹筏,筏上坐着他和陈念台,正往大陆的方向漂,竹筏的帆上写着“我爷爷说,他的爷爷是福建人”。
陈念台拿着回信,在竹楼的地图上找到福建的位置,用红笔把福建和台湾连起来,嘴里念叨着:“一条线,不分开。”
暑假时,两岸竹艺夏令营开营了。这次来了个特殊的营员——那位台湾老兵的孙子,刚考上大陆的大学,特意提前来工坊学竹艺。小伙子编竹篮时总出错,陈念台就拿着自己的小竹刀,踮着脚教他:“要这样,像两岸手拉手。”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